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二十四章 指点 (第1/4页)
长安城里勋贵众多、世家纵横,纨绔子弟也是多如繁星。 这些好吃懒做的纨绔平素无所事事,吃喝玩乐招摇过市那是家常便饭,甚至欺男霸女扰乱行市亦是无比寻常。 对于这帮胡作非为、视律法为无物的纨绔,普通的官员以及平头百姓敢怒不敢言。 便是那不怕事的御史言官屡次弹劾,这些人纨绔却也是屡教不改,令大家烦恼不已,却又束手无策。 当然,若是论起长安城最嚣张的纨绔,公认以忠义侯杨帆为首。 这位棒槌虽然并不做欺行霸市之举,但奈何名声太响。 殴打亲王、拳击国公,对于敌人更是毫无半点名怜悯之心…… 于是乎,满朝文武莫不闻其名而心惊胆跳,避之唯恐不及。 虽然这棒槌平素绝不欺凌弱小,但是长安城里的大多世家勋贵却是怨念深重。 杨帆不欺负平头百姓不假,可是专门与勋贵世家作对,这谁受得了? 所以长安城里的名门大户严肃要求家族子弟近期谨言慎行,防止与杨帆这棒槌发生冲突。 自杨帆这家伙殴打佛门子弟、折辱京兆韦氏以后,听说被李二陛下暴揍了一顿。 甚至一纸禁令让杨帆禁足在忠义侯府内,无事不得轻易出府,不过谁又知道杨帆会不会违抗圣命? 听起来杨帆是被处罚了! 但仔细想想简直就是挠痒痒,妥妥的形式主义。 打一顿算什么惩罚,这家伙又不是没被打过板子。 禁足更是扯淡,与在家修养无异。 不过,也让大家知道杨帆在李二陛下心中的地位。 甚至间接的让长安城的这些纨绔子弟收敛了许多。 让长安城内过年的气氛更是热闹和安定。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 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 这首诗是流放诗人张说所著,表达了对来年美好愿望的期盼,也体现古时人们对过年的重视。 从古自今,每次过年的时候,最高兴的莫过于孩子。 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 过年,不管是穷人亦或者富人,一般来说,除夕日要焚柴祭祀天地。 另外,为孩子准备新衣和丰富的吃食也是必不可少的。 唐朝百姓过春节时烧爆竹已成习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描写的就是古人过春节放爆竹的场景。 在唐朝中期以前,春节的时候是将竹子投进火堆里,发出爆裂的声响,寓意驱赶邪祟。 到了唐朝后期,人们开始将竹筒填满火药,点燃后响声宏大,声震四方。 自从骏阳坊无意间发明出来鞭炮以后,再加上上次接萧后入府的宣传。 鞭炮瞬间为广大百姓所喜爱,特别是小孩子那更是欢天喜地。 杨帆正带着贺兰敏月与一众仆从孩子欢天喜地的燃放鞭炮,心里琢磨着是不是把烟花给发明出来。 那种东西不仅看起来高大上,而且很浪漫的样子。 不过,若想要杨帆去亲自动手,一下子又没有了兴致,说起来,杨帆更喜欢咸鱼一些。 抬眼望向大门处,门楣上有家仆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个名字,称为“桃符”。 传说神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