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456 (第1/2页)
他们跨不过去的高山,要向长平运送物资唯二的方法就是:要么翻越太行山,要么南下绕过太行山。 当然他们也可以通过太行山脉里头的隘口前进,但是这些或是人工或是天然形成的小道极其狭窄,单次通行量极低,要负担前线数十万人的辎重走不快,每一日便是一日的小号。而且这样的环境还容易被埋伏,所以最后赵军还是选择了绕远路走南边的道,这样无形之间便增加了辎重消耗。 更糟糕的是,从邯郸也好,太原也好,几乎赵国的每个郡县向长平运粮都只能通过陆路。 陆路的优势很明显,其初始投入低,而且可控性高,毕竟寻找马匹比建造船只要廉价得多。但它的劣势除了速度慢还有耗损大,负责运送的马匹和押送的兵士所有的开销也在运送的辎重里面。路越远,送到的粮草数目就越少,这是必然的结局,而赵军骤然间派军无疑增加了这一负担。 相比之下,秦国十分狡猾,他通过鲸吞蚕食的手段,一点点将河南之地吞了下来,此后又通过攻野王之战不动声色地向前线运送积攒了粮草。现在又拿下了两国的焦点上党,白得一批粮草。 大国对垒,比的就是后勤。而在后勤上,被有心算无心的赵国如今完全处于劣势,所以哪怕赵国距离长平更近,哪怕长平本身就是赵军的堡垒所在有着天然优势,赵国都经不起这样的物资消耗。 赵国的优势在于……秦国是大魔王,理论来说东方诸国都是赵国的天然盟友,所以赵国可以向别的诸侯们借粮,而秦国只能靠自己。 原本是这样的没错,但赵王万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一关键时刻,赵国的好邻居韩国和魏国均都拒绝借粮给他,这条消息被牢牢封锁,前线兵士自然是全不知情的。 所以当廉颇打算动用拖字诀拖垮秦军,最后在其打算退兵或者人困马乏之时突围的计划在赵王这里看来是行不通的,赵国的粮草经不起这样的拖延。在换上赵括后,赵王对于这场战役唯一的要求便是速战速决。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他不惜倾尽一切。 ——包括人命,还有赵国的未来。 第156章战国风云(9) 数日后,赵王征发邯郸十八岁以上男性二十万出城,这些人当中不少还是半大少年,就穿着布衣上了战场。 此时征发民兵自然不配甲胄武器,这些人就只能尽可能多穿几件衣裳,有条件的拿些农具,没条件的就只能拿着削尖的竹竿。里头的不少少年人根本搞不清楚自己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地方,他们怀揣满腔热血,只知道自己这次离开是要去保家卫国。 大军出城的时候,全城人都在送,这不是因为大家有多高的爱国热情,而是因为这次征兵之后,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男儿郎上了战场,而且其中的大部分还是一个家庭的“孩子”。 目送孩子们走上这条不归路的女人们轻声抽泣,她们不敢放声大哭。这次征兵出城活动如此大张旗鼓便是为了鼓舞士气,等等还会有赵王亲自出城相送,因此现在街道边上有兵士负责控场,谁要是敢放声大哭,就会立刻被人拖下去。 而为了能够看到自家儿郎们的最后一面,这些女人们都只能忍耐着不哭泣。 吕不韦抱着吕安在自家宅院门口看着这一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