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463 (第1/2页)
表面看是历史书,实际上能被当做律法百科看。 因为太逆天,光它的注释本就出了好几本,最有名的就是,当然也勉强能搭点点点点边吧(虽然我觉得吕氏春秋这个名词有点曾热点的感觉) 可能有研究过文学的宝宝又要问了,不对啊,不就是那传说中的那什么帝王书吗? 对,除了历史书、律法书之外,作为孔子一生中的最后一本书,说他是编纂还是整理都无妨,但是其中传递着的其实还是孔子的最深的愿望——用这本书来治国。 到了跟着师傅学习单独一门的时候,这时候已经是徒弟或者弟子层次了,有啥差别呢?徒弟(徒儿)、弟子,这两个名词中都出现了代表子嗣的儿、子两个字。 到了这个层次基本上已经类似于父子关系了。 但是这还不是终极,因为还有一个亲传弟子。 啥意思呢 一般的儒学大师虽然各本书都有狩猎,但是他最专精的其实就只有一门,而恰恰是这一门他会最最最最严格得考察每一个学生,从中挑选一个人将自己最重要的毕生绝学传授给这个人。 如果说弟子和徒弟是身体和人际关系上“父子”关系的话,亲传弟子所接纳的就是作为老师的未来和思想的延续,带有一种将老师责任传承下去的那种使命感。 所以一般来说,一个学者可以有很多很多学生,很少的弟子徒弟,以及更少的亲传弟子。 ………………虽然说了那么多好像没啥用……没事,只要包袱足够多,你们总能找得到抖机灵的机会哒! 第159章战国风云(12) 对荀卿的要求吕不韦早有准备,此时,吕安就候在马车上。 从牛车上下来的小郎君皮肤白皙,面若银盘,五官长得端正,尤其是一双乌眸明亮有神,见到荀卿时圆眼睛一眨就笑眯了,rou嘟嘟的小脸蛋上还有两个小酒窝,看上去特别可爱。 荀卿今年五十有余,最是喜欢这样可爱爱笑的小童,当下心中就软化了几分,等探完这小儿的底子之后也露出了夷由之色。 小孩底子打得不错,看得出是受了正规的儒家教育,聪慧灵巧,算是一方璞玉,最关键的是学子的家长态度诚恳,十分支持孩子入学。 要说遇着这样的学子,当先生的都是十分欢喜的,但荀卿思考再三,还是避开小童劝道:“令公子底子扎实,小小年纪便能读诵,显是先前那位先生之功,以卿之愚见,不妨继续聘请那位先生,于小郎君而言那样也是更好。” 吕不韦夫妇二人相视苦笑。 吕小安开蒙是他的爷爷开的,等到了邯郸之后吕不韦也给儿子聘请了一位先生,那位先生是赵国人,教得也挺好,但是吕家现在的情况府宅内自然不能留赵人,所以,如果不想耽误孩子学习,又不给吕家带来后患的唯一办法,就是把孩子送出去学。 但是这个理由可说不出口,荀卿也是赵国人。 好在荀卿本人似乎并没有一定想要知晓他们难言之隐的意思,他在得到夫妻二人明确回复之后沉吟了半响,最后还是同意试一下——在他留在赵国时,他同意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