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41 (第2/2页)
民间传言,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但经历一遭后才能懂得庙堂之高。”孙思邦回到。纪良和点了点头,又道:“翰林院内,德才兼备者不知凡几,你们切记戒骄戒躁,谦虚请教,定能受益匪浅。”“下官谨记大人教诲。”“翰林院是清流之地,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讲解经义,侍读伴学。尔等居翰林,必须先正己身,方不辱没了这两个字。另外,让你们来除了训诫外还有一事。”纪良和顿了一下后问道:“你们可了解辞书?”翰林编修崔万振回到:“战国一书开辞书之先河,后又有数次编订。到东汉,许慎编。”“该书首创按部首编排文字,共分五百四十个部首,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集辞书之大成,一直沿用至今。”“你说的不错。一书影响甚远,我朝至今都在使用。但距离成书至今,已经过去数百年的时间。”“这期间文字几经更迭,此一书在一些方面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大凉继续使用。所以圣上有意,重著一本辞书,就将这个担子交给了翰林院。”“本官正在选派著书的官员,你等新入翰林,能力有待锻炼,本官想问问你们,是否愿意参与编修辞书。”著书一事,如果大成便能名垂千古,但多数人却是不想接这份苦差事的。著书虽然功高,但更劳苦。所用的时间更是以年计算,在著书期间,完全就是坐冷板凳。除非书成,不然升迁等于无望。对他们这些才入翰林院的人来说就更是艰难。因为他们就算参与进去,坐上几年的冷板凳,但最后成书只会是品阶高的人留名,他们连名字都留不下,却平白耽误了升迁的机会。这份差使只要是有功利之心的人都不会选择接受。这不,担心自己会被点将的孙思邦第一个出言委婉推脱。“大人,著辞书一事实在不是下官所擅长,下官担心即使参与进去也只是尸位素餐,对著书没有一点帮助。”后面就有人跟着说到:“大人,这也是下官想说的。如果是编撰诗集下官还能参与一二,但辞书我是一窍不通。”纪良和颔首,他明白孙思邦等人推脱的理由,换作是他,很大的可能也会拒绝这个差使。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谁没有愿意去做。他也不会因此对这些人有微辞。“既然如此,那就作……”“罢”字还没出口,就被宁砚突然插进来的话打断了。“大人,我……下官想试试。”宁砚几乎没想太久就有了这个决定。他们不想做,没经验,但他有,辞书就是字典,只能算比较原始的一本字典。不算现代的字典,比它先进的,如明朝的、,再比如后来清朝的收录了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的,这些他都了解过,提出一两条指导性的意见绝对没有问题。但就是这些指导性的意见,比如用什么样的方式排列文字,怎么将文字进行分类,都是著一本辞书最重要的环节。再加上章严维说的,纪良和应该会照拂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