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哈代:诗摘赏析》_人生若只如初见浅析哈代诗作《声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人生若只如初见浅析哈代诗作《声音》 (第4/4页)

br>
    再深挖一层,诗人的悔恨与自责从何处而来?这种悔恨,实则源于不公。反思妻子在世时二人的关系,诗人忽然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公平地对待妻子——但,他们再也无法回到“at   first,   when   our   day   was   fair”(见诗第一节)。此处,“fair”的作用不仅仅指“当初我们幸福时的容颜”,也不仅仅指二人初遇时风和日丽的春夏时节,而也是指二人间合理公正、举案齐眉、琴瑟和谐的关系。可叹,哈代的小说作品,特别是晚期成熟的作品如《苔丝》《裘德》,其最动人之处是对不人道、不公正的社会现象的抗辩,而作者本人却在妻子逝世后才幡然悔悟自己曾经待她的不公。

    解析完《声音》,我想浅谈哈代悼亡诗如何对比中国古诗词中的悼亡诗。哈代的悼亡诗与中国传统诗词中的悼亡诗之间最大的差异,似乎是前者讲“理”,而后者重“情”。如《国风·绿衣》:「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潘岳《悼亡三首》:「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江淹《悼室人》:「流黄夕不织,宁闻梭杼音?凉霭漂虚座,清香荡空琴。」   苏轼《江城子》:「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元稹《遣悲怀三首》:「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纳兰性德《浣溪沙》:「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中国古代悼亡诗中多是回忆亡妻在世时的举止行藏与琐碎生活片段、幻想诗人自己与亡妻重遇的景象,从而表达诗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但并非由死亡引发出理性的反思与思考。即便是元稹《遣悲怀三首》中的悔恨,也只是限于妻子在世时家中清贫艰苦,如今自己飞黄腾达,而妻子却未能共富贵的情感上的惋惜与遗恨。相比之下,哈代的悼亡诗不仅限于思念和怀人,反而更着重于理性地反思自己对待妻子的态度,从而才产生了自责、忏悔、愧疚等情绪。

    本篇赏析的题目「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性德《木兰花令》)并非悼亡诗,但极好地映衬了《声音》中夫妻二人的陌路离心,间接呈现了哈代的遗憾和忏悔。但,诗人之所以希望回到初见时刻,并非如纳兰词中一样是因为「等闲变却故人心」,而是出于想弥补妻子却为时已晚的遗憾和悔恨。这份无力挽回的遗恨,正是《声音》最震撼人心之所在。

    【参考资料】

    [1]   Boynton,   Owen.   "Thomas   Hardy&039;s   &039;The   Voice&039;."   The   Andrea   Mitchell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Democrac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rts   and   Sciences.   https://amc.sas.upenn.edu/thomas-hardys-voice.

    [2]   飞白.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哈代诗选》.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3]   康梅林.   “悼亡深处见真情——苏轼《江城子》与托马斯·哈代的‘爱玛组诗’比较”.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Humanity   Sciences)).   Vol.60,   No.4,   July   2007.   503-507.

    [4]   Tomalin,   Claire.   Thomas   Hardy.   New   York:   Penguin,   2007.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