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_分卷阅读39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395 (第2/2页)

做法是——雇佣一群小朋友,在每个有孔的地方用一根尖锥戳到底,然后由成年人往下头一一灌入药汁,第二天他们还要再来此处往里头灌石灰水。



    基本上如此一来虫卵能活下来的不足一二,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牧鸡。



    中山国养鸡场这一次发挥了大能量,不少青年鸡第一次被放到野外,就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翻找土地内的虫卵或者刚刚孵化的幼虫。鸡这种擅长掘地三尺对于植被破坏非常严重的动物,在滩涂上破坏力一样惊人,只是鸡群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一辈子没出过窝的禽类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甚至会发生被绊倒骨折这类情况,但好在效果显著。



    牧禽本也是现代控制蝗虫数量的一种有效方式,再加上中山国水泽众多,两栖类数量也不少,药物防空加生物防控双管齐下,在这样一遍遍地梳理下,到了次年,本应大范围爆发的蝗灾并未发生。



    事实上蝗虫这种动物本身胆子很小,单独出现时完全属于生态链底层,而它们有个特点就是后腿一旦被碰到……就是瞬间变身成另一个暴脾气的虫。



    而蝗虫聚众迁移时想要不互相触碰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蝗灾来临时面对的蝗虫基本都是处于暴怒状态,而且它们每到一个地方还会激怒当地的蝗虫。



    在蝗虫成灾时它们的数量并不会因为长途迁徙越来越少,反而会增多。所以,大汉的防治策略便是尽可能地减少本地蝗虫数量,万一无法阻挡外来的,也起码不要给后续郡县增加负担。



    这一次逼得匈奴北迁的蝗灾很成功地被遏制在距离长城之后一到两个郡的地方,并没有深入大汉的主要产粮地。



    最后收到各地递交的损失情况时,刘启也不由自主地松了一口气。



    按照他的计划,这两年大汉的粮食储备情况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大汉国力赶超匈奴的重要转折点。匈奴到底有多强,老实说在匈奴王投汉之前国人都没有认知。但在过去的一年,无论是地图绘制、信息采集,还是汉军和匈奴骑兵的对冲训练之后,经过各项数据的综合评比,无论是兵士还是将领都有一种感觉——我们,不会输。



    面对面对冲的情况下,汉军并不亚于匈奴兵士,但大汉兵士的缺陷就在于腿短。尤其从匈奴兵士这边大家得知,匈人马匹的富庶程度已经到了平时骑一匹,战时换一匹,撤退时再换一匹的程度。而哪怕是现在大汉抠抠嗖嗖发展到现在,虽然已经摆脱了建国时四匹同色马都找不齐的窘境,却也不至于能够富余到一人换两匹甚至于三匹马的程度。



    事实上就连大汉皇帝最精锐的南、北营都尚未实现马匹全覆盖。



    想要全面反击甚至北逐匈奴必须进入草原,用不亚于匈奴骑兵的速度追上他们,并且将匈奴狠狠地咬下一口rou,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先决条件便是养马。



    而想要最快速度地养大、养壮马,就得使用谷物作为精饲料。这一点作为畜类养殖在全国领先地位的中山国非常有经验,于是,中山国的农学家们被请去了长安。



    为了表示支持,刘启直接将自己的自家园林上陵园划分出来种植粮谷,饲养马匹,同时他下令鼓励各地郡县多养马、养好马,并且承诺有好马中央会全数高价收购。



    只要自己养的马能够通过国家标准,官方收购的费用基本上是养马成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